第8章 注第释(3/9)
见《三国志·张绣传》裴松之注引《吴书》。
[23]见《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献帝春秋》。
[24]张绣投降在建安四年十一月,见《三国志·武帝纪》。
[25]传国玉玺是汉灵帝中平六年(189)太监张让等人作乱时丢失的,后来被孙坚获得,又被袁术从孙坚夫人那里强行夺了过去,事见《后汉书·袁术传》。
[26]袁术事见《后汉书·袁术传》。
[27]见《三国志·袁术传》裴松之注引《吴书》。
[28]见《三国志·吕布传》。
[29]刘备事如无另注,均见《三国志·先主传》。
[30]关于郭嘉的意见,《三国志·郭嘉传》裴松之注引用了两种说法。《魏书》的说法是,有人对曹操说:“备有英雄志,今不早图,后必为患。”曹操问计于郭嘉,郭嘉表示不能杀刘备。《傅子》的说法则是,郭嘉主动去找曹操,说:“备终不为人下,其谋未可测也。古人有言,一日纵敌,数世之患。宜早为之所。”但当时曹操“奉天子以号令天下,方招怀英雄以明大信”,就没有听郭嘉的。等到刘备公开背叛曹操时,曹操便“恨不用嘉之言”。因此周泽雄先生认为,郭嘉的意见是软禁。
[31]见《三国志·武帝纪》。
[32]见《三国志》之《董昭传》和《程昱传》。
[33]见《三国志·吕布传》裴松之注引《英雄记》、《后汉书·吕布传》、《后汉书·孔融传》、《三国志·太史慈传》。
[34]刘备的五易其主是:公孙瓒、吕布、曹操、袁绍、刘表。
[35]见《三国志·先主传》。《三国演义》移花接木,让曹操称袁术“冢中枯骨”,是不确的。如果袁术已是“冢中枯骨”,又何必说“吾早晚必擒之”?请参看陈迩冬《闲话三分》、拙著《品三国》。
[36]见《三国志·先主传》,原文为:“先主未出时,献帝舅(岳父)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先主未发。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遂与承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同谋。会见使,未发。事觉,承等皆伏诛。”裴松之注引《华阳国志》说:“于时正当雷震,备因谓操曰:圣人云‘迅雷风烈必变’,良有以也。一震之威,乃可至于此也!”《三国演义》的“青梅煮酒论英雄”,即据此改编。
[37]陈迩冬先生《闲话三分》说,如果刘备、董承他们“立券书名”是实,而且曹操征刘备就因“衣带诏”一案而起,那么,曹操在俘虏了刘备的老婆、孩子和关羽以后,就不会那么客气了,也不会由着关羽带着嫂子和侄子一走了之了。因此陈先生认为,就连这个“衣带诏”,是不是董承或董承父女伪造,也很难说。吕思勉先生的《三国史话》则说:“董承本来是牛辅的余孽,哪里是什么公忠体国的人?”“就是要除曹操,如何会讨托董承呢?这话怕靠不住罢?”请参看拙著《品三国》。
[38]见《三国志·武帝纪》。
[39]见《三国志·先主传》裴松之注引《魏书》。
[40]见《三国志·先主传》。
[41]袁绍的讨曹檄文见《后汉书·袁绍传》。
[42]见《三国志·武帝纪》。
[43]见《三国志·荀传》。
[44]见《三国志·武帝纪》、《资治通鉴》卷六十三。
[45]见《三国志·武帝纪》。
[46]见《三国志·贾诩传》。
[47]见《三国志·先主传》。
[48]关于许攸叛逃的原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易中天中华史:三国纪】最新更新章节〖第8章 注第释〗地址https://m.888gp.org/135_1356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