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后帝国时代(2/4)
起帝国军的兵锋,迫使其陷入了全民战争的泥淖,继而给己方争取了步向胜利的空间和时间。
面对这样前所未见的战法,帝国军统帅布里昂试图以杀戮和恐惧来压制河洛民众,继而稳定局势,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一系列举动所得到的回应,却只是随处可见的袭击,以及更加顽强的抵抗,终于,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全民战争的汪洋大海面前,局势的天平开始一丝一毫的向河洛军倾斜,而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十年之后,心倦神疲,暴躁不堪,而又束手无策的他,不得不在河洛前首都,被帝国军炸毁的行星“长安”的遗骸上,以帝国元帅之姿黯然垂首,代表战败的帝国军,向代表河洛军的冷逍奉上指挥刀的一刻……
以此力挽狂澜之殊勋,冷逍最终被后人誉为“河洛军神”,而成为河洛历史上最为耀眼的英雄之一。
但是,在三年后,河洛立国的仪典上,他对于其本人的公开评价,却堪称极其的严苛和理性:
“游击战思想并非我首创,更不值得过分的赞美,因为其思想的本质,不过是一种将战争痛苦由国家转嫁于民众的恶劣策谋,它的大范围使用,使得在十三年战争中,河洛平民死亡的人数至少增加了三亿,况且如果不是帝国内部的一些突发事件,造成了部分帝国军的匆匆投降,而避免了其溃败时期的玉石俱焚,恐怕这个数字将会更高一些,所以,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提出这个战术的我,不过是一名民族和民众面前的罪人罢了。”
“因为现实的无力,面对强大的帝国,我们不得不使用了这样的战术,以全民族的鲜血去换取最终的胜利,但是,我所期望的,是有一天,我们的军队,可以不再将牺牲转嫁于民众,而凭借自己的力量,堂堂正正的御敌于国门之外!”
冷逍的这番言论,被后世的河洛军人视为军魂而传承下去,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其中蕴含的一些东西,也确实指出了河洛军最终取胜的一些关键因素,十三年战争中,因为河洛军中后期的游击战术以及帝国军的残酷报复,河洛死亡民众竟达到了六亿以上,而这个数字,甚至等同于当时河洛人口总数的百分之一!
而事实上,在帝国历135年夏,就当已然壮大的河洛起义军,与疲惫不堪的帝国征伐军即将展开最终决战时,如果不是因为在帝国领土的另一端,借助当时帝国内外交困的时机,帝国敕封的十二侯爵之一,素来潜藏野心的罗马星系领主马尔斯.德.海克利斯率领由“罗马”、“迦南”、“雅利安”三个星系组成的新大陆星系群发起了第二场震动帝国全境的浩大“叛乱”,而将帝国的注意力大为分散,恐怕即便河洛能独自取胜,其死伤人数也要再追加一亿!
但是,对于河洛而言,堪称幸运的,是由于帝国军主力长期陷于河洛战场所产生的多米诺效应,终究还是推动了帝国内部第二场“叛乱”的发生,而更加幸运的,则是面对席卷帝国领土过半的双重叛乱威胁,以亚隆戴特皇帝为首的帝国中枢,表现的堪称极其之拙劣,其愚蠢而缺乏效率的远程操控,看似给人以安全感,但在实质上,却使得帝国军在各个战场上都表现的束手束脚,方寸大乱,虽有着压倒性的军力,但却白白失去了在第一时间稳定局势的机会,导致最终不得不沦入两线作战的泥淖。
而在帝国处变失措的同时,易凡与马尔斯,这两名同样导引着时代进程的卓越人物,却已然迅速的建立起了联系的纽带,终于,极具讽刺性的,在帝国历135年春,代表着各自势力的两人冒险前往帝国本土,在帝国首都“日不落之都”会面,最终约定结成了具有牢固互信的,以反对帝国为核心的河洛-海克利斯同盟。
从此,战争的天平开始迅速向同盟方倾斜。
帝国历135年冬,年已69岁的亚隆戴特皇帝在某位宠妃身上中风而死,而他所遗留的的帝国,已然有如风中残烛般,步入了分崩离析的状态。
不仅军队要两线作战,更因内部极大的财政负担而导致经济趋近崩溃,帝国的窘境一直持续到帝国历137年春,而在137年夏,当冷逍亲自冒险穿越帝国领土,前往雅典星系说服艾洛伊斯共和国加入同盟,开辟对帝国的第三战场之后,帝国苦苦支撑着的脊梁,终于无力的轰然崩塌。
帝国历138年6月3日,在日不落之都中的瓦尔哈拉宫内,帝国被迫与同盟三国签订最终停战协定,帝国放弃对河洛星系群与新大陆星系群的直接统治,改而敕封易凡及马尔斯.德.海克利斯两人为河洛及海克利斯王国国王,位列帝国皇帝之下,四大公爵之上,从而承认河洛与海克利斯的实质化独立,并作为制衡手段,敕封冷逍与马尔斯的爱将,古德里希.施陶芬贝格为公爵,从而将帝国世袭公爵的数字增加到六人,从此,帝国对这两部分土地只享有名义上的宗主权,而对于艾洛伊斯方面,帝国则承诺让出了奥德修斯回廊的全部空间,并给予其与帝国的自由通商权。
对帝国而言,一举丧失了过半的国土,这纸协议,堪称前所未见的丧权辱国,而签署这道协议的帝国第五代皇帝希洛克,也由此而背负上父亲的过失,被身边的大贵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星辰的交响诗】最新更新章节〖3.后帝国时代〗地址https://m.888gp.org/156_156764/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