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1/3)
夏季多暴雨,是洪涝灾害频发的季节,今年洪涝之灾尤其严重,有“粮米之州”的渝州今年更是遇到了百年难得一遇的洪灾,一时奏章铺天盖地地涌上了皇帝刘曜的案头,赈灾各项事宜令刘曜十分头痛,赈灾之策未出,具体的救灾行动也无法实行,灾区百姓却是还是流离失所,置身于水火之中。
此事传到京城后两日孟昀便匆匆被太子传去了东宫。
见太子愁眉不展,孟昀看着他,微笑道,“太子可是在忧心灾情?”
太子紧紧蹙着眉,“发生此等洪灾,偏偏又是在渝州,就不仅是开仓放粮那么简单了,父皇自汛情传来便未合过眼一直在与大臣们商讨着赈灾之策,作为一国太子我又怎能高枕无忧呢。”
孟昀见他神情焦灼,不免在心底笑了笑,他还会不知道他们皇子的心思吗?若说是为百姓担忧,更不如说是为他们自己担忧,渝州发生百年难得一遇的洪灾,北渝的粮食供给几乎有一半都是来自于渝州,若是不尽快完成灾后的重建,损失了耕地,或是起了民怨,那么便会造成全国粮食危机,所以绝不可毫无计划的实行救灾措施,此时一个好的赈灾之策便显得尤为重要,而作为皇子,是决不允许别的皇子的赈灾之策被皇帝采用的,所以要说急,刘曜膝下略大的几个皇子包括太子在内更是比他还要焦急,挠破了头皮的想要弄出一个最佳的赈灾之策,如今谁要是呈上了能解决此次渝州之难的赈灾之策,不仅可以受到皇帝的青睐,更是会给百姓留下一个贤德爱民的印象,这么好的机会他们又怎会容忍落到别人手里。
太子府自然是有不少的幕僚,可他着急幕僚们探讨了两日却还是没有什么完善的策略,都是一帮只会纸上谈兵的庸才,他这才想到了孟昀,毕竟孟昀的才名可是举国皆知,又是季芈老先生唯一的弟子,自是与他人不同的。
太子笃信地看着孟昀说,“我知道,以先生之才定是能给出一个最完善的赈灾之策。”
孟昀垂首谦虚道,“孟昀才疏学浅,太子高看微臣了。”
“先生莫要谦虚了,渝州的百姓还身处水深火热之中,难道先生能眼睁睁看着百姓流离失所迟迟得不到安顿吗?”
太子既然将他找来了,孟昀深知这份赈灾之策的撰写他是如何都推脱不掉的了,于是他只能拱手道,“赈灾之策非一时半会儿可想出,太子且待微臣回府细思一番,明日定给太子呈上一份完善的赈灾之策。”
太子一听,表情甚是欣慰,扶着他的手笑道,“那便有劳先生了。”
孟昀回府之后便在书房闭门不出,不许任何人打扰,从早到晚甚至滴水未进只埋头专心于赈灾之策的个个策略,直到第二天早上孟昀才搁下了笔,完成一份完善的赈灾之策,甚至于实施过程之中可能出现的状况意外及解决措施都一并写入其中,几乎无可挑剔。
孟昀将此赈灾之策让人带去太子府后便回房去睡了,太子看完他的赈灾之策之后更是喜于言表,毫不吝啬的称赞孟昀是百年难得一遇之才。
第二日早朝之时,刘曜坐于龙椅之上,紧蹙的长眉之间是浓重的戾气,见着深寒,朝臣们都深深垂着头不敢与之对视,他眼中似含了寒冰一般冷冷地俯视着殿中的朝臣,连都带上了几分沉重的戾气,“你们呈上的折子朕已经看了,全是些没用的废话!”
他猛拍扶手怒吼道,“朕养你们都白养了不成!”
朝臣们全都惶恐地跪下磕头,“陛下息怒,臣等无能,还请陛下恕罪。”
刘曜恨不得全免了他们的职,一群没用的东西,可他却只能强忍住心中的怒气,冷着脸沉沉道,“就没有其他的法子了吗?”
就在这时太子站了出来,“父皇,儿臣此处有一策。”
说着他从怀里拿出一折子,李德全便下去将折子拿上来呈给了刘曜。
刘曜打开折子从头看下去,原本冷沉的脸竟是一点一点缓和,看到最后眉梢甚至带上了一分笑意,他抬眼挑着眉看向太子,“珩儿,这赈灾之策是你想出来的?”
太子笑笑,“儿臣愚钝,怎写得出如此良策,此赈灾之策乃父皇给儿臣钦点的太傅,孟昀先生所著。”
“哦?”刘曜勾唇笑了笑,“他既有此才能,此次赈灾之事朕便全交由他去办了,”他又抬起头来看着太子,“珩儿,孟昀既是你推荐的人,他在此事上若有任何不便就要由你来疏通了。”
太子单膝跪下,“先生与儿臣定不负父皇厚爱!”
“此事就这么定了,诸位爱卿若无什么事,今天的早朝便到此为止吧。”
说完他便起身离开了龙椅,众大臣纷纷跪下,“恭送皇上。”
刘曜离开大殿之后便不断有人来恭喜刘珩,“恭喜太子殿下,未曾及冠便已被皇上委以此等大任,足以看出皇上对太子的信任与期望啊!”
刘珩笑笑,“秦尚书说笑了,父皇将此事交给太傅先生,我不过帮帮忙罢了。”
“孟太傅是太子您的太傅,又如此有才能,将来可是前途无量啊,太子这不是又多了一名好帮手吗?”秦尚书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提灯夜行】最新更新章节〖第十二章〗地址https://m.888gp.org/193_19369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