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入乡随俗(2/3)

给军师找俩个得手的婆姨姑娘来使唤。”说完就要往前寨上跑,吕世一把把猛子拉住,“慢来慢来。”

“军师还有什么吩咐?只要军师说来,我曹猛一力办来。”

“没有别的,只是姑娘婆姨就算了,只要寻两个伶俐点的孩子便好,顺便带些水来洗漱。”

“啊,对对,象军师这样的读书人是不要丫鬟婆子的,而是书童,是吧,你看我这个人,怎么这样的不懂规矩,军师莫怪,我马上按军师的想法安排。”说完也不等吕世再说,就一溜烟也似的跑了。

不一会就带来了两个十二三岁的男孩回来,那两个孩子也是农民家的子弟,也不懂什么规矩,但长相倒还周正,手脚也还勤快,也不认生,与吕世见礼之后就开始里外的忙活,待得问其姓名时,一个给吕世端水侍候他洗漱的孩子道:“好叫军师知道,我们都是一个村的,随大人家来到山上,祖祖辈辈的没读过书,也没钱给大镇子上的先生起名字,都是爹娘给随口叫起的,我叫王二,那个扫地的叫王小,以后跟了军师到请军师多宽容我们小哥两个的笨手笨脚。”

“不错不错。”吕世对这个口齿伶俐的小孩子很是喜欢,满意的点头赞许。“但不知小哥今年多大?”

“不敢当军师的称呼,只叫我王二,叫他王小就好,我今年十二,他今年十一。”

“看来你们都没念过书,待得我闲暇时候便教你们几个识字吧。”吕世一边洗脸一边随口说道。

“军师可是当真?”那王二带着一脸震惊和不相信的表情问道。

“我好歹还是个军师,没来由的寻你们开心不成?举手之劳还有什么不可以当真的。”吕世笑着道,顺手把脸盆里的脏水泼掉。

那王二一听一跳多高,丢下手里的活计跑过去拉起王小的手大喊着:“快快,回家找爹娘去,我们可以读书喽。”转眼两个孩子就跑个没了踪影,留下还拿着脸盆却不知道毛巾在哪里的吕世在那里发呆。

“怎么啦,不就是要教你们学习几个字吗?至于这么大惊小怪的?”没办法就只好自己找了毛巾擦了脸,在这个时代不要说香皂了,洗脸就是净水,大户人家才有一种叫做夷子东西,更不用说牙膏牙刷,只是用柳条占着青盐刷牙,但在这个山寨不要说上好的青盐,连掺了沙子的粗盐都万分珍贵还哪个舍得用青盐刷牙糟蹋。

在明朝食盐是官卖的,收上来的钱也是有司每年给皇帝老儿内库花费。明初,因为北方边境大量囤兵以防御蒙古势力,所以朝廷规定盐商必须先纳粮到边塞,然后由官府视纳粮的多少颁发盐引,商人拿到盐引后才可以到盐场领盐行销,这种制度叫做“开中法”。

到了明中叶,开中法逐渐废弛,出现了盐引卖不动的局面。万历四十五年,负责整顿盐政的袁世振开始推行“纲法”来消化积压的盐引。他把商人手中的旧引分为十纲,编成册子。每年以一纲行旧引,九纲行新引。为了避免新的竞争,便于管理,商人的数量受到了严格控制。每年发行新引时,都以纲册原载的商人与引数为依据,册上无名者不得加入。

这样一来,那些册上有名的商人(所谓“纲商”)就得到了政府特许的垄断经营权,可以借此攫取巨额利润,而且这种权利是可以世袭的。在盐的收购、运输与销售各个环节,相关官员无不伸出贪婪的手,雁过拔毛。道光朝的包世臣说:“淮商办运,纳请引、呈纲、力听钱粮,在运司一衙门,设收支、广盈、架阁、承发四房,出入各五、六次,遍历经、库、知、巡四首领,皆商厮名走司者主之,故商命每悬走司之手。然后转历分司、场员、坝员、监掣、批验、子盐各衙门,然后盐得上船赴岸。凡经一署,投一房,则有一次费。合计所费,殆浮正杂,而迂曲备至。”

可见盐政衙门内部机构复杂,官员们层层盘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挣扎在明末】最新更新章节〖第十一章 入乡随俗〗地址https://m.888gp.org/199_19956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