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贤篇之报丁(2/3)

忠实卫道士,个人品德上极端利己,是个唯利是图的小人。他创办的上海东文学社,名义上是培养翻译人材,实际上是为了捞取名誉,以为进身之阶。王国维进入东文学社,他的刻苦好学,聪明才干,很快得到罗振玉的赏识,王事罗以师礼,从此,两人结下了不解之缘。王国维学术上的成就和罗振玉的资助有很大关系;王国维在政治上日趋保守,罗振玉也有决定性影响。

1901年秋,罗振玉推荐王国维到日本东京物理学校学习。王国维白天学英语,晚上攻数学,很有成绩。半年后得了严重的脚气病,只好回国。回国后,王国维先后在江苏南通和苏州师范学堂教哲学、社会学。不久罗振玉推荐他当了清政府学部(类似于今天的教育部)总务司行走。后来又到京师图书馆和名词馆等文化学术机构工作,从此王国维抛弃了青年时代改革政治的热情,政治上逐渐趋于保守。甚至在辛亥革命浪潮袭来,举国欢庆封建王朝的覆灭时,他却追随罗振玉流亡到了日本,从事起中国古代史料、古器物、古文字学的研究来了。

在日本,他利用罗振玉提供的方便,集中精力研究甲骨文、金文和汉简。同时又协助罗振玉整理甲骨,使罗振玉在甲骨文研究上获得了成功。据说用罗振玉名字发表的《殷墟书契考释》,实际上是由王国维编写的。为了深入研究甲骨文,王国维在日本寓居了一段时间后又回到上海。因为上海英籍犹太人哈同掌握了一批甲骨,为得到研究的机会,他又到哈同办的仓圣明智大学任教。教课之余,他借用哈同藏的甲骨,编印了一部很有价值的《戬(ji)寿堂所藏殷墟文字》。在掌握大批甲骨文资料的基础上,他把它们和古文献相对照,用来验证古文献的正确和错误,考释了殷代的王朝帝系,写出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不久又发表了《续考》。这两篇著作的发表,是我国甲骨文研究上的一个里程碑。

殷是目前知道的我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朝代,留下了大批甲骨文。所谓甲骨文,是指当时的巫,在占卜后刻在龟腹甲或牛胛骨上的文字,因为记录的是占卜时的言辞,所以也叫卜辞。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末期,由清国子监祭酒(清代唯一的一所大学的校长)王懿荣在偶然的机会中发现的。

王国维文章中的“先公先王”,就是祖先。《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就是用卜辞中的材料来考证殷王室的历代祖先。

王国维用卜辞验证了殷的十多代国王,证明了殷代的存在是一个历史事实。以后,他又发现罗振玉藏的一片甲骨和哈同藏的一片,破碎的断纹有些类似,文字好象相通,连接起来竟然是完整的一片。这一发现不仅给甲骨文的研究开拓了一个新境界,而且从这片甲骨文中读出了殷王朝的帝系。王国维用它和《史记·殷本纪》有关部分对照,除证明《殷本纪》的帝系基本可靠外,还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

如《史记·殷本纪》记载的殷商帝系是:“微卒(死了),子报丁立(当了国君)。报丁卒,子报乙立。报乙卒,子报丙立。报丙卒,子主壬立。主壬卒,子主癸立。主癸卒,子天乙立,是为成汤”。而上述缀合一起的甲骨文的记载是:“……上甲十,报乙三、报丙三、报丁三,示壬三、示癸三、口大丁十、大甲十”。这一段卜辞后的数字十、三,都是祭祀先王时所用牲口的数字。译成今天的意思是,祭祖先上甲用牲口十只,祭报乙用牲口三只,祭报丙三只,祭报丁三只,祭示壬三只,祭示癸三只,祭大丁十只。古代祭祀祖先是一个庄严的典礼,先后辈分的排列不能有半点差错。甲骨卜辞是殷祭祀祖先时的现场记录,祖先辈分的排列次序是上甲、报乙、报丙、报丁、示壬、示癸、大丁。而《史记·殷本纪》中的排列次序是上甲(名微,所以上甲即为微)、报丁、报乙、报丙、主壬、主癸,显然是《史记》错了。但是《殷本纪》上殷先王的名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中华古代名人录】最新更新章节〖名贤篇之报丁〗地址https://m.888gp.org/19_19325/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