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之卫国(约前1039~前209)(1/5)

卫国是周朝的一个姬姓诸侯国,第一代国君为周文王嫡九子康叔封。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河南省黄河北部、河北省邯郸市及邢台市一部分、山东省聊城市西部一带,先后建都于朝歌、楚丘、帝丘、野王。卫武公时一度强盛,周平王东迁时,卫武公曾出兵助周平戎。

卫国是生存时间最长的诸侯国之一,立国前后共计838年,传35君。孔子在这游学10载,春秋时吴王寿梦第四子季札赞赏“卫多君子,其国无患”。

中文名称:卫国

简称:卫

所属洲:亚洲

首都:朝歌

主要城市:楚丘、濮阳、野王

官方语言:上古汉语

政治体制:君主制

国家领袖:卫康叔、卫武公等

主要民族:华夏族(汉族)

存在时间:约前1039年-公元前209年

亡于:秦国

爵位:侯爵

国姓:姬姓卫氏

名人:商鞅、吕不韦、荆轲、张仪

1简介

卫国是周朝的姬姓诸侯国之一,康叔封是卫国第一代国君。卫国地域大致在黄河北岸,太行山脉东麓的河南省黄河北部、河北省邯郸市及邢台市一部分、山东省聊城市一带。

周公姬旦伐定三监之乱,以弟弟康叔封为卫国诸侯,分殷商之民,护卫周王室。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载,周武王灭商后,赐同母弟封康邑,史称康叔封。周公姬旦又将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封给康叔封,让康叔迁徙至殷商故都,建立卫国,定都朝歌(今河南鹤壁市淇县)。为康氏最早的发源地。[1]

2历史

康叔立国

周文王正妃太姒,生子十人:伯邑考、武王发、管叔鲜、周公旦、蔡叔度、曹叔振铎、成叔武、霍叔处、康叔封、冄季载。

周公旦摄政时期,管叔、蔡叔作乱,而周公勘定内乱,命齐、鲁、燕诸侯平定夷狄之人,将原本管蔡监管的殷商之民迁到卫,立康叔封为伯,治理卫国。周公旦对这个弟弟十分的照顾与爱护,亲自写了康诰、酒诰、梓材等治国的条陈文章,交给康叔封,让他据此治理卫国之人。康诰称“命尔侯于东土”,又云“孟侯,朕其弟,小子封”,可知康叔封是卫侯。周成王执政后,以康叔封为司寇。

康叔封薨,子牟立,是为康伯。可见,康,并非康叔封的谥号,不然,父子同谥,不合常理。而《世本》则说康伯名髡。宋衷说“即王孙牟也,事周康王为大夫”。自康叔封开始,卫国就是侯,但是康叔封几代人都为方伯,监察诸侯,因此自康伯起,六代卫侯都称伯,是为方伯之伯,而非侯伯之伯,没有降爵,可见史记所载卫顷侯“厚赂周夷王,夷王命卫为侯”不准确。实际上,并不存在卫顷侯贿赂得侯的可能。至于卫顷侯不继续称伯,是因为他失德,只好降称本来的爵位,卫侯。

武公修德

史载吴延陵季子美康叔、武公之德,可见康叔封、卫武公二者都是治国之君,广受赞誉。至于史记说卫武公杀兄而自立为君,不足信。杀兄之人,如何能称作有德之君。

犬戎杀周幽王,卫侯和将兵往,佐周平戎,甚有功。于是,周平王命卫为公。卫侯和即是卫武公。

武公在位五十五年,时常自省,博采众谏,能与臣民共勉,颇有贤君之风。传说他九十五岁作诗以警惕自己“人亦有言,靡哲不愚,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温温恭人,维德之基”。

《国语·楚语》有相关记载:“昔卫武公年九十有五矣,犹箴儆于国曰:自卿以下至于师长士,苟在朝者,无谓我耄而舍我,必恭恪于朝,朝夕以交戒我”。于是作《懿戒》,更和《宾之初筵》,以诫嗜酒之风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中华古代名人录】最新更新章节〖春秋战国之卫国(约前1039~前209)〗地址https://m.888gp.org/19_19325/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