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臣篇之宁俞(前632~前623年在任)(1/8)

宁俞,即宁武子,中国春秋时期卫国的卿。

前632年,城濮之战后,卫成公逃往楚国,命大夫元咺奉弟弟叔武参加践土之盟。有人向卫成公告发元咺立叔武为君,宁武子奉卫成公回国后,前驱射杀叔武,元咺逃到晋国。元咺向晋文公与卫成公争讼,宁武子为卫成公辩护,失败。卫成公被晋国囚禁在周都洛邑,因宁武子忠诚,赦免了他。元咺回卫国,立公子瑕。前630年,晋文公要毒杀卫成公,宁武子买通医师,得免。在鲁僖公的斡旋下,周襄王和晋文公释放了卫成公。

公子瑕和元咺被卫国大夫周颛、治廑所杀。前629年,卫成公迁都帝丘,梦见康叔说相(帝丘是夏朝相之都)夺他的祭祀,就要祭祀相,被宁武子劝阻。前623年,宁武子到鲁国聘问,鲁文公为他赋诗《湛露》《彤弓》,而宁武子“不辞,又不答赋”。文公派使者私下探问。宁武子回答说:“下臣以为是在练习演奏的。从前诸侯去京师向天子朝贺,天子设宴奏乐,在这个时候赋《湛露》这首诗,表示天子当日,诸侯当露。诸侯征伐之胜而献其功,天子则因此而赐之弓矢,又为歌《彤弓》以表彰功。现在陪臣前来继续过去的友好,哪里敢触犯大礼来自取罪过?”

1宁武子(gz)

1.亦称‘宁子‘。亦称‘宁生‘。亦称‘寗生‘。亦称‘宁武‘。

2.春秋卫大夫宁俞,谥武子。《论语.公冶长》:‘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邢昺疏:‘若遇邦国有道,则显其知谋;若遇无道,则韬藏其知而佯愚。‘后以宁武子为国家有道则进用其智能﹑无道则佯愚以全身的政治家的典型。

原文

子曰:“宁武子(1),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2),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注释】(1)宁武子:姓宁名俞,卫国大夫,“武”是他的谥号。(2)愚:这里是装傻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宁武子这个人,当国家有道时,他就显得聪明,当国家无道时,他就装傻。他的那种聪明别人可以做得到,他的那种装傻别人就做不到了。

2评析

宁武子是一个处世为官有方的大夫。当形势好转,对他有利时,他就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为卫国的政治竭力尽忠。当形势恶化,对他不利时,他就退居幕后或处处装傻,以便等待时机。孔子对宁武子的这种做法,基本取赞许的态度。

3出场场景

《卫国风云》之第十六回遭讨伐成公出奔

卫成公在楚丘听说失了五鹿之地,晋人又移师敛盂重兵驻扎下来,他弄不清晋兵的真正意图,也不知道晋文公会不会派兵攻打都城楚丘,吓得他惶惶不安,坐卧不宁,就召集大臣商讨对策。众人议论纷纷,莫衷一是。宁俞、孙炎都要求卫成公背楚附晋。卫成公动摇了,决定向晋国投诚,向晋文公谢罪求和,遂派大夫宁俞前往晋营劳军示好,宁俞是卫国贤大夫宁速的儿子,卫成公时开始入朝为卿,具有出色的外交才能和处理内政的能力。晋文公怒气冲冲,不许卫国讲和,还对宁俞说道:“卫不假道,今惧而求和,非本意也。寡人当一鼓作气,旦夕踏平楚丘矣。”宁俞离开晋营,回朝禀报卫成公。

时楚丘城中讹传晋兵不日将到,都城楚丘旦夕可破,卫人一夕五惊,君臣及国人顿时慌作一团。晋文公不许讲和,卫成公就打算借楚国之兵以解卫国之困,文武大臣和国人都不答应。宁俞对卫成公说道:“晋怒方盛,国人震恐。君不如出城暂避一时,然后再乞晋好以保社稷。”卫人驱逐卫成公离开楚丘,以取悦于晋人。卫成公无奈,仰天叹息道:“先君不幸得罪于晋,寡人又一时不明,不允征兵假道,以致晋兵压境,累及国人,今亦无面目居国中矣。”成公乃以君命让其弟叔武摄理国事,大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中华古代名人录】最新更新章节〖名臣篇之宁俞(前632~前623年在任)〗地址https://m.888gp.org/19_19325/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