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臣篇之向戌(1/3)

向戌,春秋时宋国大夫。“弭兵”(休兵)运动是由宋国发起,前后共有两次。第一次在公元前579年,第二次在公元前546年。第二次弭兵运动是由宋大夫向戌倡议发起的,十四国诸侯会于宋,决定以晋、楚两大国为盟主,除齐、秦外,其他各国从属于晋、楚,要承担晋、楚两国给予的义务。

1简介

向戌(生卒年不详):子姓,向氏,名戌。春秋时宋国大夫。任左师,食邑在合,一称合左师。从春秋前期齐桓公创霸业起,直到春秋中叶之末,晋、楚再盟于宋止,诸大国为了争霸砍杀了百余年,弄得中小国家不仅要贡纳财物,而且受到战争之害也颇深重。地处晋、吴、齐、楚交通要道之间的宋、郑两国,首鼠两端,吃尽了大国苦头。这两个国家对待晋、楚的政策如同郑大夫子良所说:“晋、楚不务德而兵争,与其来者可也。晋、楚无信,我焉得有信?”(《左传》宣公十一年)晋、楚两国皆咽内争外患而筋疲力尽,诸侯间也实在受不了“牺牲玉帛,待于二境”(《左传》襄公八年)的苦痛,于是再由宋国发起弭兵运动。

2弭兵运动

商量对策

宋国的执政者向戌与晋、楚两国的当权者赵武(即赵孟,又称赵文子)和子木(即屈建)是好友,他想利用这种关系,在诸侯间发起弭兵运动。鲁襄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46年),向戌先到晋国去找中军元帅赵武,赵武和众大夫商量对策,韩宣子曰:“兵,民之残也,财用之蠹,小国之大葘也。将或弭之,虽曰不可(不能成功),必将许之。弗许,楚将许之,以召诸侯,则我失为盟主矣”,因而晋国赞同了向戌的倡议。向戌又去楚国,“楚亦许之”,(均见《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接着齐、秦和其他一些中小国家也都表示同意。

巩固霸主地位

是年五月至七月,晋、楚、齐、宋、卫、郑、鲁、陈、邾、滕、许、蔡等候国的卿大夫和小国君主在宋都商丘盟会,秦国虽然同意弭兵,但没有出席会议。在会上,楚国首先提出“晋、楚之从,交相见”(《左传》襄公二十七年)的要求。这个“晋、楚之从”是指附属于晋、楚的各国,“交相见”,意谓原属晋的朝楚,属楚的朝晋。这就是说,原先分别从属晋、楚的中小国家,朝见对方。恢复和平的朝见时,两大国的属国没有全部朝见对方,晋国拒绝让齐国朝见楚国,盟国吴国也没有朝见。于是,晋赵武说:“晋、楚、齐、秦匹也。晋之不能于齐,犹楚之不能于秦也。楚君若能使秦君辱于敝邑,寡君敢不固请于齐?”(《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最后商定,齐、秦两国除外,其他各国都须“交相见”,当时如果不是晋、楚两国势均力敌,这种现象是不会出现的。前545年朝见晋国的有齐、陈、蔡、北燕、杞、胡、沈、白狄,其中只有蔡、胡、沈是楚国属国,这年去楚国的有鲁、宋、陈、郑、许。只有鲁、宋、陈、郑是晋国的属国,朝见不是每年向两个霸主交贡品,只是恢复和平的形式,主要是确立晋国和楚国结盟。楚国依然带着他的属国胡、沈攻打吴国,而有的国家则没有加入弭兵朝见,比如卫、许、吴、曹、薛、滕、邾、莒等,多数是晋国的属国。这次弭兵使晋国获得了成功,解除了战争危机,巩固了霸主地位。

弭兵会议后,晋、楚两国之间在四十年内没有发生冲突,战争的中心便由中原移到了东南地区的吴、楚,吴、越之间。这时的中原诸侯国虽然免受了大国的征伐,对中原国家有利。

详述

华元斡旋的第一次"弭兵"结盟,因条件还未十分成熟,很快破裂。

但促使晋、楚两国息兵的因素,却在继续发展:晋国内部斗争加剧;吴国势力强大,对楚构成强大威胁;各中小国厌战情绪增长等。所以,在华元"弭兵"后的第三十三年,还是由宋国人向戌出面活动"弭兵"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中华古代名人录】最新更新章节〖名臣篇之向戌〗地址https://m.888gp.org/19_19325/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