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二章 救援势在必行(2/3)

担心了。

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战争史诗片热潮之后,这一题材不可避免的遇到了低谷。

剧院的灯光一排接着一排熄灭,大银幕被画面照亮,在经典的迪士尼片头闪过之后,嗡嗡的说话声消失的无影无踪,《阿尔戈》拉开了大幕。

“这是波斯帝国,今天被称为伊朗,2500年前开始,一个接一个的国王统治着这片土地,国王被称为沙阿。1950年伊朗人民选举了穆罕默德?莫沙德哈——一个非宗教的民主主义者——当总理,他把英美控制的伊朗石油国有化,把伊朗的石油归还给伊朗人民……”

“但在1953年英美两国安排了一场政变,罢免了莫沙德哈,并安排礼萨?巴列维成为沙阿。这位年轻的沙阿挥金如土,他的妻子用牛奶浸浴,而他的午餐是由协和飞机从巴黎空运而来,伊朗人民却在挨饿。沙阿用残忍的内部警察维持他的权力,一个标志着酷刑和恐怖的时代就这样开始了。”

“接着他宣扬伊朗西方化,激怒了那些宗教保守派的人,1979伊朗人民推翻了沙阿,流放的神职人员阿亚图拉赛义德?鲁霍拉?霍梅尼回国统治伊朗。接着这个国家经历了肃清、敢死队,陷入一片混乱,即将被癌症夺去生命的沙阿在美国找到了政治庇护,伊朗人民在大使馆外游行,要求美国交出沙阿,他们要审判他,吊死他。”

搭配着插画和影像资料,影片以旁白的方式,快速而又简洁的介绍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狂热的伊朗人在美国大使馆前发动了浩大的示威游行活动,连续多日的活动以及某些人幕后的纵容暗示,终于发生了国际外交史上令人瞠目结舌的一幕。

那些霍梅尼的信徒,冲进了美国大使馆。

开端的戏份并没有瑞恩的参与,乔治?克鲁尼就像当初说的那样,拍摄出的画面充满了七八十年代的质感,他特意选取了老式的35mm胶片摄像机拍摄整个场面,甚至在拍摄游行人群时,找来70年代新闻影像记录采用的老式超级8毫米摄影机。用这种早已鲜有人问津的古董级设备,完成了绝大部分人物特写部分的拍摄。

伊朗人冲进了大使馆,美国人却等不到任何伊朗政府方面的支援,无奈之下,只能做最坏的打算,开始销毁使馆中的秘密资料。

如同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大使馆一样,这些地方总有些见不得光的东西。

为了生命安全考虑,数量有限的美国大兵们没有开枪抵抗,只是发射了有限的催泪瓦斯,美国国务院与使馆的通话连线一直在进行。却对这一情况爱莫能助,众多的美国使馆人员只能沦为伊朗人手中的人质。

在这种危机时刻,负责签证大厅的六名美国人,幸运的从使馆后门逃了出去,电影也稍稍展示了大美利坚主义,比如让等候签证的伊朗人先逃走,他们在后面压阵……

尽管逃脱的过程中,有人还被其他国家的大使馆收留过,但电影的主题不在这方面。此时都做了简化处理,他们逃进了加拿大使馆,被时任加拿大大使的肯?泰勒收留。

瑞恩的剧本没有提英国和新西兰方面的问题,都是英语区五基友的成员。没必要在这种模糊不清的事件中,往对方脸上抹黑,省的以后招来英国和新西兰方面的抗议。

至于伊朗人,谁去管他们。

换句话来说。黑的就是他们,毕竟是伊朗是绝大部分美国人心目中的世界邪恶源之一。

所以,电影中展现的几乎就是个人人都是恐怖分子的狂热国度。

当托尼?门德兹单枪匹马进入如此危险的国度时。正好借用这种氛围,显示他的英雄气质。

事件发生后,美国国务院与华盛顿当局也想出了一系列措施,却没有什么好办法,69天后,华盛顿街头随处可见黄丝带和祝福标语,但营救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重生在好莱坞】最新更新章节〖第六百四十二章 救援势在必行〗地址https://m.888gp.org/1_1738/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