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一章 继任王爵(2/4)
精神在与李光地谋划了,这件事情忙活的差不多后,耿精忠也觉得自己筋疲力竭。耿继茂去世前夕,自己也才刚刚出去散心兼巡视不到三天,自己的精神实在是很紧张了,必须要歇一歇,到别的地方转一转。在福州这边逗留了半个月的时间以后,耿精忠乘船来到了漳州月港。
从明朝开始,月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绝对是默默无名的。它没有出过什么杰出的人物,也没有什么特别出名的历史事件。就是这里开始作为海贸港口,也只有短短的一百多年时间。前明隆庆元年也就是一五六七年,明王朝才在月港设置海澄县,寓“海疆澄靖”之意。
论历史,海澄县绝对是要排名最末,根本没有出头的机会。但是,说到经济实力,海澄县却足够进入福建的前三甲。哪怕是福州府的长乐县,在几年之前都比不上海澄县的经济实力强大。甚至,要是按照人口比例摊分下来的话,海澄县绝对是排名第一。
打明朝中后期起,国家的主要财政收入,都是来自东南半壁的税负。而在这东南半壁里面,又以扬州、苏州、松江、杭州府等几个地区最为丰厚。随便抽取一个府上缴的财税,都有可能超过内地的一个省。福建这边比不上江南富庶,但是由于海澄县月港的建立。使得九龙江沿岸住民出洋过番。大都由此扬帆出海。“东接诸倭国,南连百奥疆,货物通行旅,资财聚富商。”“市镇繁华甲一方,古称月港小苏杭”。
耿精忠大肆发展海贸贸易,将福建生产的产品大量销售到别国他地,使得福建仅有的两处港口越加的繁荣。猴屿港毕竟是后起之秀,整体实力还是比不上海澄县月港这一块。猴屿港那边设置了轻工业开发区。在月港这边也同样有。江南的不少商人在猴屿港开发区设厂开工,广东广西的大商人则在月港这边投资办厂。整体说起来,还是月港这边实力强一些。
尤其是这边的地理位置比之猴屿港要好,耿精忠还准备将月港扩展,到不远处的厦门岛增设港口,归属与月港管理。重点发展这边,将这边建设成真正的苏杭,甚至超越苏杭。众所周知,苏杭地区的纺织业,在全国乃是最强的。那边几乎大街小巷。甚至是偏僻的乡村,都在生产棉布、绢帛、绫罗绸缎、纱等纺织品。尤其是闻名全国的松江府。种地种田的人很少,家家户户,都在从事纺织业。从万历后期开始,就有“卖不尽的松江布,收不尽的魏塘纱”的说法。可见,江南地区的布纱产量之大。
事实上,从那时候起,江南几府出产的棉布绢帛,绫罗绸缎,不但满足了国内的需要,还满足了海上贸易的需要。江南那边有自己的出海口,大量的纺织品,可以在港口直接商船,然后贩卖到海外去。不过,以前根本就没有什么民用港口,全部都是军用码头,也就是俗称的水寨。这些水寨,战斗功能没有,贸易的功能倒是很强。后来,涉及到各方利益的牵扯,朝廷也是睁只眼闭只眼,不闻不问了。这些卫所的码头,就成了真正的民用码头了。但是到了清朝开始,朝廷强势禁海,以往的势力被一网打尽之后,江南的水寨港口也就废了。不得已,江南的很多商家跑到了福建来。
耿精忠来到月港,好好的休息游玩了好几天,终于将心神放松下来。一根弦绷的太紧,时间久了,实在是容易出事。这不,放松一下之后,感觉好多了。放松下来之后,自己的脑袋也变得灵活了许多,以往发现不了的问题,现在却可以很快的想到。在月港游玩的这几天,耿精忠四处走,四处看,再次真切的领略了一会月港的繁荣,这里比之猴屿港,的确是有种历史的味道在里面。这里的商业氛围给他的感觉是,比之猴屿港要更加的强烈。
这边的纺织业也兴起了不断时间了,以前规模不大,但是这边的开发区一起来之后,整体规模是呲呲的往上涨,此刻的规模已经比得上江南地区了。看到如此众多的纺织工厂,耿精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穿越之我是耿精忠】最新更新章节〖第二百一十一章 继任王爵〗地址https://m.888gp.org/1_1823/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