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9章几件大事儿(2/4)

养老制度,实行的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传统居家养老习俗,更没有什么养老院的说法。

之所以如此

皇帝李察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他清楚的知道建立社会医疗体系,完善养老制度是今后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是全社会提高卫生医疗水平,提高社会人均平均寿命的必由之路。

但那样做,会给政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是一口深不见底、永远也填不满的财政黑洞,也是现阶段难以承受之重。

超前一步是领先,超前两步就是疯癫了。

在国民经济水平没有发展到较高水准,形成以中产阶级为主的枣核型社会结构前,贸然的将这一副重担放在肩上,那可就再也脱不了手了。

尝过甜透的社会民众,不会愿意再回到从前,,那就意味着帝国政府将始终背起这个沉重包袱,带着镣铐起舞。

而这在当今世界大国竞争中,是极为危险的举动。

横向比较

以同时期率先踏入工业化的英国为例;

英国的贫富差距从未像1795年-1837年摄政年代(注;维多利亚女王陛下继位之前)那样明显,那时的英国,最富有的人尽情享受强大工业的成果,而工人阶级则过着肮脏、残酷和短暂的生活。

在19世纪30年代,伦敦的中产阶级平均可望活到44岁,但工人阶级平均寿命只有22岁。

在曼彻斯特,53%的婴儿活不过五岁,在利物浦,57%的婴儿活不过5岁,这个比例与美国南方黑奴的婴儿夭折率大致相等。

在那个黑暗的年代

利物浦、普雷斯顿和曼彻斯特等城镇的工人阶级如果能活到19岁就算很幸运了,英国资本家不但残酷剥削殖民地人民,对压榨国内同胞也丝毫不手软,工作环境恶劣至极。

摄政时期,英国全国的平均预期寿命是40多岁,这在欧洲竟然属于较高的水准。

在阿什顿安德莱恩没有下水道的街道上,底层工匠们即便活过了幼年时的5岁,预期寿命也只有13岁,这不到较富裕的同胞的三分之一。

为什么19世纪初的英国贫富差距会这样大?

工业革命显然导致了穷人生活条件的恶化,同时,又使富人们空前富裕起来。

正如美国驻英国大使约翰·昆西·亚当斯1816年在伦敦的日记中所说:

“在这个国家,富裕和匮乏的极端情况比我所见过的任何其他国家都要显著“。

英国富人的极端奢华暂且不提,底层人民恶劣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足以令人震惊。

1830年在伦敦的圣吉尔斯教区,政府工务局一位调查员参观了一座贫民窟的排屋,发现院子里;

“充满了从厕所溢出来的粪便,深达近6英寸,人们在院子放置了砖块,以使住户可以不湿鞋子从院子穿过“。

调查员们报告并非只有孤例,而是在平民区普遍存在。

英国北部城镇普遍存在类似情况,在利物浦的部分地区,每英亩高达1,000多人的密度,能够让患有密集恐惧症的人发狂。

贫民居住在狭小的房子里,粪坑里的液体和散落在地面上的恶臭垃圾通过地窖墙壁渗入,而许多人被迫睡在地下室中。

公共住房的公共粪坑没有门,这是因为房东声称如果安装木门,会被住户来拿当柴烧。

若能够参加军队或者前往殖民地冒险,被视为改变命运的极少途径之一。

占人口70%以上的英国工薪阶层则没有这种选择。那些幸运地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可望活到36岁,而在城市中的穷人,平均生命只有这个数字的一半左右。

英国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狂野北美1846】最新更新章节〖第689章几件大事儿〗地址https://m.888gp.org/247_247101/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