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 纸扎人(2/3)

是神像,如入葬时焚于陵墓前的大件扎制品;二是人像,包括童男童女、戏曲人物、侍者等;三是建筑,如灵房、门楼、牌坊、车轿等;四是明器、包括饮食器皿、供品和吉祥用品以及瑞兽类。诸种纸扎作品取材巧妙,工艺精湛。

为何江苏常州人习惯称迎春桥为“行春桥”呢?

相传古时每逢立春节日,地主官员全副顶戴仪仗列队,扛抬祭品及事前用五色纸由盲人扎糊成的春牛(纸分红、黄、青、白、黑,由盲人随意将色纸拼糊后,看牛身上的纸色,预测当年的年成丰欠。如红多主火灾,黄多兆丰年,青主风、白主水、黑为疫云云)和旁立纸扎的手持鞭子的芒,一起列入队伍、鸣锣开道。经过此桥到孔庙祭天,举行迎春仪式。

清代在进入县衙大堂时,在鼓乐声中,将队伍所抬亭子中的画轴打开,并迅速收卷,在古时象征春已来临之意。由于迎春队伍通过街巷,万民争观,很像民间迎神行会,而又必须经过此桥,所以本地人都把迎春桥称为“行春桥”。

迄今发现最早的纸扎实物,是19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阿斯塔那唐代古墓群中发掘的纸棺。棺体骨架用细木杆扎成,从前至后,有五道弧顶支撑作支架,再糊上废纸,外表为深红色。

根据考古现场遗迹分析安葬死者时,先将死者放在一片糊有废纸的苇席上,然后再罩扎制纸棺。根据墓主人随葬品买地券上的记载,年代为唐大历四年(公元69年),这具特殊的纸扎棺材距今已有一千二多年的历史。

供奉纸扎与民间的祭祀活动密切相关,其形成是原始社会以来,墓葬殉葬俑的发展和演变的结果。

用丧俗艺术形式来悼念死者,对世人来能起到安慰和调节伤感的作用。最初的殉葬品,可能是用活人活物来充当的。奴隶社会,贵族死后盛行以活人殉葬。到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意识到这种行为过于残酷而逐渐被废除。

从历史献记载来看,最早的俑,可能是用茅草扎成的草人,孔子称之为“束草为人形”的“刍灵”。后来,又发展为用木偶人陪葬,大体上可以看出有些像人形,古代统称为“明器”。

秦汉以后,由于制陶业的发展及普及,陶制俑又逐渐代替了牛、羊殉葬品及木俑。从陪葬俑的逐渐变化过程可以看出,手工业的不断进步,推动人类化不断发展,并使一些陋习被废除。丧俗艺术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变革,因而便出现了像秦始皇兵马俑那样壮观的随葬规模。

不可否认,陕西的兵马俑,就正是这样的一种形式。

唐宋之际,随葬明器及俑仍有一定规模,丧俗化又融入外来化的因素,加上中国道教化和儒家思想的影响,灵魂升天的“生命二元论”信仰更加普遍,与之相关的丧葬及祭祀用品也出现了新的形式。

造纸术发明并成熟以后,纸被运用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到北宋时期,烧纸俑、纸马开始盛行,纸扎成为宋代以来丧葬习俗艺术的主要类型之一,遍及中国各民族。纸材料的诞生和普及是纸扎艺术发展的首要条件。

明清之际,纸扎成为丧俗和鬼节的主要用品。

值得注意的是,自宋代以来,丧事必需供佛,或请僧道为死者祈祷祝福,到元明清至近现代一延续这种风俗习惯。丧祭过程中要用纸钱、纸人、纸马、纸房子、纸供具。

考古发掘及有关史料表明,唐宋之前,绝大部分俑和明器,是用不易腐烂的硬质材料制成。如石器、玉器、漆器、青铜、陶器、瓷器等等。

宋代之后,随着佛、道化对民众的影响,焚香、烧纸、焚烧纸人纸马便随灵魂升天的“生命二元论”意识而逐渐兴起。人们或因表对死者的哀思,或利用悼念形式减轻对死亡的退避、恐怖之情,或者出于相信死者的灵魂存在而彼此转生,死者家属都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魅影迷踪】最新更新章节〖第一百四十五章 纸扎人〗地址https://m.888gp.org/2_2332/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