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衣冠何处?(1/5)

朝鲜使者出使清朝笔记(转载节选)

葛兆光

[方才书友提出一个bug,故修改之,既然提示了,而在下正在码字,尚无字奉上,顺道贴史一篇小弟贴,盖因发现妙,与众书友分享读书之快乐罢了,先生莫要揣度再三,扯上什么政治取向了,呵呵,码字去也)

乾隆三十年正月初一,朝鲜人洪大荣随着朝鲜贺岁使节,照例盛装朝拜,表达朝鲜国王对满清皇帝的祝贺

仪式完毕后步出午门,他察觉到似乎有很多好奇的人注视自己,还有两个穿披肩品帽带数珠的官员在目不转睛地观看

洪大荣觉得很诧异,便上前询问:“老爷熟看我们何意?”

这两人笑容可掬的回答:“看贵国人物与衣冠”

洪大荣不由心中一动,便追问道:“我们衣冠比老爷如何?”

两人脸上的笑容似乎凝住似的没有回答

据洪大容事后的记载,这两个人是翰林检讨官,一个叫吴湘,一个叫彭冠

在朝鲜使臣穿着传统的正式衣冠,其实就是前朝——被清帝国取而代之的明朝——衣冠来到北京的时候,他们成了京城里一道异样景,似乎是奇装异服的他们,常常被人们好奇的围观,不止这两个翰林检讨,另一个姓李的太常寺少卿也曾经来问,“贵处衣服,是尊何代之制?”

而另一个叫周应的读书人则好奇地问,“贵处衣冠可是箕子遗制否?”看起来,在清帝国生活的人,已经对这种本来属于汉族前朝的衣冠不太熟悉了,这使他们不仅陌生,而且惊奇

顺治六年(1649)也就是明朝刚刚灭亡五六年,尽管南明朝廷还在南方挣扎,朝鲜还在坚持沿用崇祯年号,可汉人已经不得不改易发服,所以当他们看到昔日的东邻,旧日的东夷,竟然还可以穿着旧时衣冠堂皇过市的时候,常常就有一些自我悲怜,来中国出使的朝鲜人常常记载说,“华人见(我)东方衣冠,无不含泪,其情甚戚,相对惨怜”

但是,时间会磨灭历史记忆,到了荣大洪出使北京的乾隆中期,满清帝国已经建立一百二十年,算起来已经是第四代第五代了,仿佛人们也都已经习惯了满清服饰,倒把本来就是自己汉族的衣冠看成异乡制度

一个叫潘庭筠的汉族人,看见洪大荣“以方冠,着广袖常衣”,他不知道这本是明代的秀才常服,却啧啧称赞它“制度古雅”,还得洪大容反过来告诉他,“我们衣服皆是明朝遗制“

一.旧日衣冠:无意中开启的记忆

汉族人并非就应当是中国天经地义的执政者,但是,一贯以“华夏”自居的汉族人一旦被原来鄙为“蛮夷”的满族所统治,在心底深处,却始终有所不甘中国献对此记载也许并不算多,可在朝鲜资料里面,却处处可以看见当时汉族人压抑已久的耻辱感

康熙三年(1664),朝鲜使者洪命夏到北京时,就说汉人凡见到朝鲜使者,“皆有唏嘘叹息之色,欲语未语……盖见我衣冠,自不觉其感慨而然也”,这种心情在短期很难平抑

五年以后,辽东一个姓颜的汉人知县,见到朝鲜使者闵鼎重,尽管言语之中颇有忌讳,但也很坦率地说他自己,虽然在满清帝国已经官居正七品,也是进士出身,穿了满清的衣服,但是心底里仍然羡慕贵国保留了“汉官威仪”

衣服的话题始终戳着汉族中国人的心理痛处所以,他们既关心穿什么衣服,又总避免谈到衣服,心里很尴尬又为难一直到乾隆四十二年(1777),有一个姓李的朝鲜使者还说,“每与渠辈(指清国人)语,问其衣服之制,则汉人辄赧然有惭色”

为什么汉人“有惭色”?因为朝鲜衣服倒真的是“中华之制”,而中华穿的倒已经是“蛮夷”服饰了说到这个话题,汉人只好半是自嘲,半是解嘲,他们说,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回到明朝当王爷】最新更新章节〖大明衣冠何处?〗地址https://m.888gp.org/48_4852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