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一、曹丕的遗憾(2/3)

后竭力事奉,一早一晚都要去郭皇后那里问安,这让郭皇后很满意。曹丕的心里还是有立曹叡为太子的想法,主要是废长立幼这样的事把大家弄怕了,前车之鉴太多,让曹丕不敢做出那样的决定,曹丕自己能接班也与长幼之序没有打乱有关。史书还提到一件事,说是它最后坚定了曹丕立曹叡为太子的决心。

根据史书的记载,有一次曹叡随父亲去射猎,看见了一只母鹿,曹丕将其射杀,这时又见一只小鹿,曹丕让曹叡射杀它。曹叡不忍动手,对父亲说:“陛下已经射杀了它的母亲,我不忍心再杀他的儿子。”曹叡边说边哭,曹丕深为触动,于是放下了弓箭。这件事让曹丕重新打量了曹叡,觉得这个儿子才能更突出,于是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黄初七年(226年)正月,曹丕决定到许昌巡视。

镇守许昌的是抚军大将军司马懿,他把曹丕接进城里,在入城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一向坚固的许昌城南门竟然无故崩塌了,曹丕想到了几年前父亲在洛阳也遇到过同样的事,他觉得这是极为严重的事件,是一个凶兆,心里不安,决定不进城了。正值壮年的曹丕竟然因此有了心事,并且突然感到身体有些不舒服了,于是回到了洛阳,从此一病不起。

4月,曹丕接到报告说征南大将军夏侯尚病逝了,这让他十分悲痛,他与夏侯尚最为要好,情同手足。5月,曹丕正式下诏册立曹叡为太子。5月16日,曹丕把曹真、陈群、司马懿叫到病床前,又把曹叡叫来,指着曹叡对大家说:“众位,请看清我的这个儿子,我死后由他继位,望众爱卿尽心辅佐!”

曹丕又对曹叡说:“有人如果在你面前对他们挑拨离间,一定不要轻易相信!”完了,还专门对后宫的事做了交代,命令后宫妃嫔中淑媛、昭仪以下的都遣送回家。就在这一天,魏文帝曹丕驾崩,享年40岁。

曹丕没有父亲的雄才大略,在位不到七年,也没有什么大的建树,但倒不是个无能之辈,他从小受到父亲的刻意培养,很小就能吟诗、骑马,又到军中锻炼,善剑术,也算是文武双全的人才。曹丕缺乏建树与他的性格有很大关系,他生性偏狭,容易情绪化,爱憎过于分明,报恩报怨一目了然,没有其父的胸怀和气魄。

一个更重要原因是,他死得实在太早了,按照他父亲的天命,他至少还能再干20多年,如果是那样,后面的历史该如何书写就不好预料了。

但曹丕还是走了,走的时候一定带着深深的遗憾。曹丕走了,也扔下了一大堆未竟的事业和未了的心愿,他这一走,曹魏的事业该何去何从呢?

曹丕驾崩的地方是嘉福殿,下葬之前灵柩临时停放在崇华殿。

嘉福殿里的那一幕其实就是托孤,曹真、陈群和司马懿是曹丕临终前指定的托孤大臣。托孤,可以托给一个人,也可以同时托给几个人,或者像刘备那样给两个人托孤,但有正副之分。其实形式不重要,因为各有利弊。托付给一人容易形成权臣,造成主弱臣强;同时托给几个人又不容易形成核心,削弱了权力,也容易引发托孤大臣间的内斗。曹丕把曹叡现场托付给了三位重臣,但一般认为此次受托的大臣还有一位,那就是曹休,他当时身在扬州,一时间赶不来。

黄初七年(226年)5月,曹叡在洛阳继皇帝位,时年23岁。曹叡即后世所称魏明帝,为方便起见以下直接以魏明帝相称。新皇帝下诏,本年仍用黄初的年号,次年改年号为太和。

曹叡被立为太子其实还不到一个月时间,朝臣们对他居然并不熟悉,史书上说他一向深居宫中,不问政治,只专心读书,也不交结朝臣。朝臣们都想一睹新天子的风采,但曹叡仿佛仍沉浸在丧父的巨大悲痛中,一连几天都不召见大家。过了一阵,曹叡单独召见侍中刘晔,谈论了整整一天,知道消息的文武百官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三国全史:全两册】最新更新章节〖四十一、曹丕的遗憾〗地址https://m.888gp.org/60_60867/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