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一、王业不偏安(3/4)
阳,魏明帝对他十分赞赏,召见时朝廷中书令孙资也在场,魏明帝知道郝昭和孙资都是太原郡人,高兴地对孙资说:“你们太原郡有郝将军这样的人才,朕还有何忧愁?”但郝昭不久就因病去世了。
史书上也记载,郝昭临终前对儿子郝凯说:“我为将,深知为将的不易,我几次挖掘别人的坟墓,用棺材板做攻战用具,知道死后厚葬对死者没有用。所以,一定在我死后下葬时用普通的仪式就行了。人啊,活着的时候有处所,死了要那些有什么用呢?把我葬在离本族的墓地远一些的地方,不管东西南北,你自己安排就行了。”
魏明帝对郝昭的死深表痛惜,悲伤之情超过对普遍大臣的礼制,为此饭量较平时减去不少。
陈仓之战,10万人用了20多天没有攻下1000多人防守的一座县城,算是一个败仗了,这成为诸葛亮军事生涯的低谷,有人非议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常以此为例。
有人认为陈仓之败缘于指挥失误,如清人曾国藩说:“孙权攻合肥,被张辽打败;诸葛亮攻陈仓,被郝昭打败。这都是开始势头太猛,锐气过后而衰竭。”也有人认为陈仓之败缘于攻城的不易,如元人胡三省说:“攻城很困难,守城相对容易。如果评论攻城和守城谁更优,基本上都会倾向于守城的一方,不是能守城的人的才能优于攻城的人,而是由主客位置所决定的,所以从用兵上看,攻城是最难的事。”
“守则不足,攻则有余”是《孙子兵法》里的话,道出了冷兵器时代城池攻防战的艰辛,曹操为这句话作注时也说:“我们之所以要守,是因为能力不够;之所以攻,是因为能力有余。”之前讲到过,袁绍、曹操等人都有面对孤城久攻不下的记录,有的长达数月甚至一年。陈仓虽是汉末的一个县城,但历来是军事重镇,汉灵帝中平五年(188)11月凉州人王国举兵起事,重兵包围陈仓,结果攻打了80多天未破,只得退去。
郝昭驻守陈仓后对城池进行了加固,在陈仓旧城附近新修了一座新城,这座新城建在一块台地上,后倚原麓、前横高岸,依势所筑,地险而城坚。这样的城池20多天打不下也正常,不能因此就否定诸葛亮的军事才能。
而且,对诸葛亮发起此战的意图还有另外一种理解。
从战术上看,3万增援的魏军在张郃率领下驰援陈仓,当时蜀军有10万人,似乎可以一战,但诸葛亮退得很干脆,似乎说明这里面另有隐情。
当看到诸葛亮写给哥哥诸葛瑾的一封信时,似乎找到了这个疑问的答案,这封信容易被大家忽视,因为正史都没有收录,它保存在一部地理志里,诸葛亮在这封信中说:“有一个叫绥阳的山谷,山崖险要,溪水纵横,行军困难。以前侦察兵在一带往来,都走的是险要的小道。现在我命令先头部队砍伐树木,修建道路,以便通往陈仓,足以牵制敌人,让他们不能分兵去进攻孙吴。”
从信的内容看应该写于陈仓攻城战打响前,这封信至少可以说明几点:一是在大战即将拉开帷幕的时候,诸葛亮还在与远在孙吴的哥哥通信,保持着信息上的沟通;二是此次北伐诸葛亮也做了大量准备工作,派出侦察人员前往陈仓一带做过侦察;三是信中特意讲到蜀军的行动可以起到牵制魏军的效果,让他们不能分兵攻打孙吴。
尤其是第三点,透露出蜀军此次军事行动的目的就是配合孙吴,所以大战将至的紧张时刻诸葛亮还有精力给哥哥写家书,因为这不是普通的家书,而是通过哥哥向盟军通报情况的重要信函。
刘备死后吴蜀重新交好,在军事上双方多有配合,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期间孙权也出兵牵制了曹魏,这种配合应该是双方面的,既有孙吴配合蜀汉,也应该有蜀汉配合孙吴。
石亭之战发生在曹魏太和二年(228)农历八月,是秋天,诸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三国全史:全两册】最新更新章节〖五十一、王业不偏安〗地址https://m.888gp.org/60_60867/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