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袁隗之死(1/2)

汉初平元年三月十七日,司隶河内郡,怀县,河内联军驻地,袁绍军大营。

自群雄起兵已有数日,诸将大多都已屯兵于洛阳周边,伺机而动。

袁绍因家世显赫、素有贤明,被众人推举为盟主,统领大局。然而众人是否真的为袁绍马首是瞻,就不得而知了。

他出身名门望族,素来喜爱结交名士,与联军中多位太守关系匪浅,曾与袁术、曹操、鲍信、王匡等人一同在何进麾下共事,力主“兵谏除宦”,引来了董卓这个国贼。

后袁绍不满董卓废立,当面发难,单骑出走,名动天下。然而他此时依附于韩馥,兵马粮草全部依仗后者,后者恐其做大,威胁自己的地位。

所以,袁绍的日子表面风光,实际上却十分拮据。

他几日前曾与叔父袁隗修书一封,希望袁隗想办法离开洛阳,以免受他牵连,为董卓所害。

如今,袁隗已经回信,他拿着手中的书信,表情有些痛苦,他没想到那个一向明哲保身的叔父为何突然变得有些死板。

……

本初侄儿亲启。

本初之信,已然收到,言语关切,吾心甚慰。

汝与公路所图之事,是为忠义,吾心甚悦,深表赞同。望汝不忘初心,率关东忠义之士驱董贼,复社稷,振袁氏门风。

某旧时明哲保身,皆因天听蒙蔽,力有不逮。如今陛下仁德,诚乃明主,吾不愿弃之。

董贼掌权亦吾不作为之过,岂能置之不理。且其为吾旧吏,或可保一条性命。

汝且展拳脚,勿忧叔父。望珍重,望顺利,望汝一切安好。

叔汝南袁次阳。

……

袁绍将信收好,抹干眼泪,命人唤逢纪、许攸、荀谌、荀彧四人前来议事。

逢纪、许攸两人是袁绍在洛阳时的旧识,荀谌则是他到渤海后慕名而来,荀彧受荀谌邀请后来投奔。

不一会儿,四人闻信来到大帐,拜见袁绍。

袁绍命军士赐座,对四人说道:“关东义士率十五万大军,尽皆屯于酸枣、怀县两地,欲讨董贼,复社稷。如今西凉军吕布、杨定两将为先锋,率四万大军屯于成皋、荥阳之间的虎牢关,我欲率军征讨,何如?”

许攸闻言,指着桌上的地图说道:“我等可率义军尽皆屯于荥阳,以兵力优势与西凉军正面决战,直捣洛阳。”

逢纪亦赞道:“子远所言甚善。”

许攸听罢面露喜色,抚着胡须,洋洋得意,为他的计谋感到满意。

袁绍见许攸与他心中的意见不谋而合,心中非常开心,他又见新投效的荀彧闭口不言,想必是没有更好的计策。

但他还是客气地询问荀彧的意见,显得他是一个礼贤下士的人。

岂料荀彧叹了一口气,望了望许攸与逢纪,说道:“既然将军相问,某便讲一些意见。

某认为,义军四倍于西凉军,可派一半军士进攻虎牢关,剩余军士入河内,分三路从平阴、温、怀三县进入河南尹,鲁阳的荆州人马进攻梁县,再联络弘农王缠住关内西凉军。

一支军队攻入河南尹,则大事半月可成。

如今我们这样做,有些浪费兵力,若大军被阻,恐众将心生怯意,易生祸患。”

荀彧此言一出,许攸脸上顿时有些不快,眉毛竖起,眼神十分不屑。尤其是荀彧的最后一句话,已经全盘否定了他的计策。

他装作苦口婆心的模样对荀彧说道:“文若,西凉军骁勇善战,若义军被逐个击破,本初恐受众人非议。且弘农王身负谋逆之名,岂可为伍。”

其实,他素知袁绍爱惜羽毛,最后一句话是说给袁绍听的,荀彧的计策虽好,但是你袁绍能接受名声上的损失吗?

果然,袁绍听完许攸的话,立即说道:“文若计策甚妙,然风险亦大,暂取子远之谋。”

荀彧闻言,摇头叹道:“身为汉臣,为社稷起兵戈,何惧生死。况义军兵多将广,一齐进攻,相互配合,西凉军接应不暇,何来逐个击破之说。弘农王谋逆?汝难道未闻芳林之约,洛舍之旧乎?”

荀彧一言之后,许攸脸色铁青,如果眼神能杀人,他已经杀了荀彧千万遍。

袁绍亦不再言语,紧闭双眼,面露不悦之色,似在平复情绪。

荀谌见状,赶紧出来打个圆场,对许攸之言表示赞同,同时拉住荀彧,示意他不要再讲话。

最终,袁绍采用了许攸的计策,修书一封送与酸枣联军大营,又命人将王匡、张杨两位将军请来,共同商议。

荀彧自觉许攸眼神十分不善,借故身体不适向袁绍请辞,先行回去休息。

他走后,袁绍在帐中冷笑道:“好一个颍川荀文若,居然如此胡言乱语。”全然不顾荀彧的兄长还在帐中。

荀谌闻言,尴尬地无所适从。

不一会儿,王匡、张杨两人带着各自手下将领来到帐中,袁绍将许攸之言讲与两人,两人深表赞同。

随后,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兴汉从一杯毒酒开始】最新更新章节〖第三十四章 袁隗之死〗地址https://m.888gp.org/72_7281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