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元殿上臣 一百三十五 校书人(2/3)

上老一辈的重臣大都是黄老学者。窦太后和刘彻之间在儒道之争上常有矛盾之处,群臣也不是没有察觉,只是祖孙俩一直没有直接地交锋,平日里更是和乐融融,陈珏今日这奏疏一出,他身份特殊,不少人便猜测着这位贵公子是受长乐未央中哪一宫主人地命令。

还有一些人则敏感地注意到一个细节,按照陈珏方才所言,诸子百家之学都要重新校对,这是陛下刻意把百家之学重新挪到一个地位上,还是太皇太后觉得儒生们太闲,借陈珏的奏议把他们赶出朝堂政治的最中心,全部赶去修书?

刘舍、窦婴和卫绾三人对陈珏还比较了解,不觉得这个羽林中郎将会糊涂到贸然就站到其中一边,尤其是窦婴,他更加相信陈子瑜是一心为公。

丞相是百官之首,刘舍思虑了片刻,觉得这事还是可行,当即道:“陛下,臣赞同陈侍中所言。”

窦婴方要开口附议,太常孔臧已经拜伏在地,激动地颤声道:“陛下真乃圣明之主,此事大善。”

宣室殿中众人都对孔臧的举动皱了皱眉,天子刘彻眼下是在问事,还不曾拍板决定校书,孔臧竟然激动至此,倒是窦婴被打断了想说的话也不介意,焚书坑儒,受损最重的总是儒家,孔臧兴奋些也说得过去。

陈珏注意到刘彻的嘴角了一下,刘彻也正好看到陈珏这边,两人对视一眼,同时一笑,他们不久前才一起说过孔安国痴迷经学,如今看来姓孔地人都是一个样。

自丞相刘舍开始,几位数得上地高官都表示了对校书一事的赞同,刘彻终于笑道:“既然如此,校书地事情由哪位负责?”

刘彻一问之下,宣室殿中顿时安静了不少。

校书之事,必须众多博学之人聚在一起,齐心协作之下才可行,若是校书人的水平不高,那么校书恐怕还不如不校。

按照一贯的规矩,天子在朝会上定下的事太皇太后都不会反对,校书一事势在必行。这么一来,就是刘舍三人也不由想到当年吕不韦召门客修《吕氏春秋》一部,百年来传出好大的名头,今日天子有意大举校书,一旦有了成果,岂非又是可书青史的美名?

通常说来,谁提的事谁去做,然而陈珏的年纪资历替天子带一带羽林军还成,校书这么严谨的事还是没有人想到他,当然,校书的职司陈珏自己也不是很在意。

虽说陈珏这些年来也算博览群书,凭借着出色的记忆力亦能自夸一句诸子百家皆有涉猎,然而越是了解,越是敬畏,除却两千年的时差,陈珏自认并不能比当世的人杰强出多少,果真要他与博士辩论,开始时或者能凭着些言语机锋和另类巧辩占些上风,久而久之便难免胜负逆转。

陈珏的打算,就是在校书的过程中做些手脚,若是因势利导之下,校书人中能糅杂出一种更适合被刘彻接受的学说最好,就算不能,刘彻尊儒仍然是势在必行,算胜之前先算败,至少孔仲尼留下的经典之书万万不能让后人曲解得面目全非。

宣室殿上不过一会的工夫,校书的候选人已经被否定了好几个,陈珏在一旁不动声色,丞相主管国之大事自然不可能去校书,御史大夫的卫绾倒是呼声颇高,其实他心中倒是更想让窦婴去校书,一来窦婴与他更熟悉,二来窦家人校书也不用担心会被窦太后怎么样。

不多时,陈珏便发现窦婴显然和他想到一块去了,只见窦婴躬身道:“陛下,臣自请校书之责。”

窦婴话音方落,群臣中已有不少人面有赞同,孔臧心中一急,再拜道:“陛下,臣亦求前往校书。”

刘彻颔首,问道:“众卿以为如何?”

一番争论之下,刘舍考虑着窦婴校书朝事这边便该淡下些,于是果断地赞成,卫绾也无异议地站在窦婴一边,比较之下,窦婴还是占了绝对的优势,孔臧则摇头叹了一声。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汉侯】最新更新章节〖建元殿上臣 一百三十五 校书人〗地址https://m.888gp.org/81_81486/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