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3章 非典来临(2/8)

目标是完善宏观调控。此次改革,国家经贸委撤销,但却将国家经贸委的行业规划、产业政策、经济运行调节、技术改造投资管理、多种所有制企业的宏观指导、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以及重要工业品、原材料进出口计划等职能,通通划归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与此同时,积极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大力减少行政审批和微观管理事务,更好地发挥市场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作用,也被明确为对发改委的改革要求。

但是实际上,国家发改委强化审批的现象实际上有“回潮”迹象。

问题出在政务院颁布了一个《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的文件,其中有一条要求:对于一些投资项目实行地方政斧审批、发改委备案。但是,在具体艹作过程中,一些备案类似于变相审批。

本来有些项目在得到地方政斧批准后就算通过审查了,但现在是地方政斧审批之后还不算完,还需要上级发改委备案,如果人家发改委不给个函,回复说我同意了,那么这个项目就不能启动——实际上等于拥有了最后否决权。

都说现在的发改委等于是一个“小政务院”,这话不是开玩笑的。在发改委某个部门下面一个司下面的一个处的处长面前,全国各地跑项目的专家连一句话都不敢辩,“一反驳项目就没有了”。甚至出现了让人瞠目结舌的省长亲自拜访发改委某处长,该处长却是让那位省长在外面等了半个多小时,直到他玩的电脑游戏gaeover,这才“传”该省长进来谈话。而另一位副省长更杯具,被他呵斥之后,居然只有唯唯诺诺的份——这听起来是不是令人很震惊?别惊,是真的。

现在有一些观察者认为,作为“宏观”部门的发改委如今身负众多微观事务管理,“就连方便面的涨价、汽车厂商上什么车型都得发改委下文。”在始自今年的宏观调控中,在清理投资过程中行政段的频繁使用,在经济学界也是争议不断。

按照规定,3000万以上的项目必须报国家发改委审批,为了避免在部委走审批程序,有些地方政斧就分拆项目,一个一亿元的项目就会被拆分成三个以上。“这里面固然有地方政斧逃避监管的责任,但是,我们也得思考思考他们为什么要担着风险去逃避。”一些分析专家如此表示。

另外一方面,今年政务院构改革中,体改委也被并入发改委,让发改委的权限进一步扩大。成立于1980年的体改办后更名为体改委(不是体育改革委员会,是体制),在1998年的政务院构改革中,由政务院组成部门改为议事构。2003年3月,发改委体改司设立,从此,国家计委的名称上多了“改革”二字。

其实,改革和发展的利益冲突容易导致发展优先、改革滞后的局面。改革往往看起来事情没有那么急,能缓就缓,发展往往非常紧迫,比如就业情况、物价涨跌、经济增长是高了还是低了都是各级领导非常关心的问题,所以很容易因为发展而耽搁改革。

1998年,国家经贸委成立,这是一个负责调节国民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部门,当时内设司局20个,它整合了电力、冶金、械、医药等部门职能,成为政务院第一大部。

这形成了“大经贸,小计委”的格局。两年后发生亚洲金融危,华夏政斧大量增发国债,作为宏观调控部门之一的国家发改委负责审批这些国债项目。而在2003年国家经贸委撤销后,很多行业管理职能转入发改委。发改委替代经贸委成为政务院第一大部,同时成为既有“宏观调控权”又有“微观审批权”的大部委。此前的2002年召开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宦海龙腾】最新更新章节〖第003章 非典来临〗地址https://m.888gp.org/14_14907/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