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九章 议定办法(1/4)

(新书求收藏、推荐票,拜托拜托!你们的关注是我写作的动力,谢谢了!)

现在转眼就已经快到了康熙十一年的春节,但是谁也不敢保证康熙是否会在明年按照原先历史的顺序开始撤藩,这其中只怕就是缺了一根导火索。耿精忠到现在为止,在福建本土除了不断发展海贸这一件事情,其他的没有做任何一件刺激康熙的事情。即便是跑到海外搞风搞雨,但是都把消息藏的严严实实的,康熙若是想要得到详细且确切的情报,还得费很大的功夫,时间也会拖的很长。

现在,对于食盐的事情,耿精忠不得不动手了。都说市场经济比计划经济好,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市场经济的确不是完全适应于中国的国情。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都是资源的配置方式,在市场经济里并没有一个中央协调的体制来指引其运作,但是在理论上,市场将会透过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产生复杂的相互作用,进而达成自我组织的效果。

当然,市场经济是个很大的概念,就仅在食盐这一块,现在不控制就不行。

“姚先生,李兄不在,这边的事情就在安民俩还真的有些手忙脚乱。把海关总署的事情就交给参谋团去完善吧,先来看看这盐的事情怎么解决?”耿精忠将下面刚送上来的信息提给姚启圣,想这般的情报信息一般都是先呈交到李光地那里的,现在李光地不在,情报部就直接送到耿精忠手上了。

姚启圣先前在没进来之前就已经向古平打听过了。耿精忠也嚷嚷了好一会。他将情报拿过来又仔细的看来了一边。对上面的这些数据也是一阵冒火。“这些盐商真是大胆!福建盐运使也是该死!”

盐运使全称叫做都转盐运使司盐运使。是一个官职。初始设置于元代,设于产盐的各个省区,明朝清朝都相继沿用。下面还设有运同、运副、运判、提举等官职,有的地方则设“盐法道”,长官为道员。这些官员往往兼都察院的盐课御史衔,故又称“巡盐御史”。他们不仅管理盐务,有的还兼为宫廷采办贵重物品,侦察社会情况。可以说是历朝历代能够大量搜刮民脂民膏的一个机构。

福建也算是重要的产盐区,福建盐运使虽然没有两淮盐运使的权力大,但是好歹也是朝廷从三品大员。按理说,福建盐运使管理着福建的盐政,买盐卖盐也是起到居中调停的角色,但是历朝历代,盐课上的官员就没有哪一个是干净的,他们和最有钱的盐商打交道,干不了多长日子就能捞得脑满肠肥,但是不管做的怎样过分,但也都还有个底线。但是。现在的福建盐课就超出了百姓的底线了。

福建省在耿精忠的经营下,五六年的时间。虽然谈不上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整体上已经不下于江南很多地区,百姓的生活水准比以往不知道提高了多少。虽说还有不少山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但是在各府各县各镇,大量人员聚居的地方,只要有手有脚不懒惰,基本上一日两餐还是有保障的。尤其是耿精忠这两年一直没有停下基础道路以及水利建设,每年四五百万的巨额投入不是开玩笑的。要不是有从倭国搜刮来的上亿两银子,耿精忠也不敢这样的大手大脚。

这一年多来,也是福建发展最快的时候,倭国的市场被打开,福建各地一下子便冒出了上千个大小作坊,最大的雇佣工人两三千,小的也有十几个工人,生产出来的各式商品大部分都被运往倭国,以往只能窝在家里的老百姓越来越多的跑到工坊里去做事,赚取工钱。百姓们收入增高了,必定就要改善生活状况,柴米油盐酱醋茶都是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实最关键的还是前四个字,那是生活必需品。人,是不可能不吃盐的。粮食百姓家里有种,柴火可以到山上去砍,油坊各镇皆有,就是这个盐,都是从外地运过来的。即便这东西涨价了,你还必须得买,不吃盐,浑身没劲,就甭谈下地干活或者出去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穿越之我是耿精忠】最新更新章节〖第二百三十九章 议定办法〗地址https://m.888gp.org/1_1823/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