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灭齐 4(2/4)
立为齐王,全部占有了三齐之地。
项羽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十分恼怒,于是就起兵北伐齐国。齐王田荣被打得大败,逃跑到平原,汉二年(公元前205年),平原人把田荣杀死。
而一些史学家对于田荣的评价也算是比较正面,最起码也算不是太过负面。
班固:“周室既坏,至春秋末,诸侯耗尽,而炎、黄、唐、虞之苗裔尚犹颇有存者。秦灭六国,而上古遗烈扫地尽矣。楚、汉之际,豪桀相王,唯魏豹、韩信、田儋兄弟为旧国之后,然皆及身而绝。横之志节,宾客慕义,犹不能自立,岂非天虖!”
司马贞:“秦项之际,天下交兵。六国树党,自置豪英。田儋殒寇,立市相荣。楚封王假,齐破郦生。兄弟更王,海岛传声。”
……
但是对于张嘉师而言,就眼下这个实力之间的对比,田荣就算是再有能耐,恐怕也无法凭借他手底下的大部分都是新募之兵的十万大军来抵挡他的攻势。
而且西齐的将领的能力相对而言也算是名不见传,而后胥并不认为田荣麾下能真正能够改变战局的良将之才。
所以在知道了齐国使者在彭城的情况之后,张嘉师就制定了以下的对田荣军的作战计划。
张嘉师意向将麾下大军分为四支部队,一支部队则是由他亲自率领的四万预备部队。
王离成为了中军大将的首要人选。
固然李信在这一战当中还在场,但是李信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他希望能够发掘更多能够为大秦帝国征战的良将之才,而婉拒了张嘉师希望他能够坐镇中军的命令。
对于李信的婉言谢绝,张嘉师心中反倒没有太多的想法。
因为李信的年纪虽然比起蒙武以及嬴政都要年轻,但是在这个时候的李信也已经五十多岁,对于李信并不是太过于希望自己在军中继续指挥作战的想法,张嘉师很是认可。
这会不会是李信刻意淡出军方的一个信号,张嘉师不知道,但是张嘉师知道的事情是,李信固然是经历征伐楚国的惨败,但是在秦军的当中,李信的威望以及受到的信任,事实上并不比王贲差多少。
毕竟在李信与蒙武南征楚国的时候,固然是李信遭受到惨败,但是这种战败是情有可原的。要不然之后的史书当中,真的是无法找到李信的名字了。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李信兵败楚国?
有一种法是: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李信攻楚,大败而归,被世人诟病,认为其年轻气盛,轻敌妄为等等。其实其中另有内情。仔细观察其行军路线:先是向南攻平舆,在河南今河南驻马店市平舆县,然后向北攻鄢(河南许昌鄢陵县),然后向东南攻郢(郢陈,在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县),最后向西到城父(河南省平顶山市)。而此时,鄢、郢、城父,都为秦国所控制,并非楚国的属地。
对于这一点做出猜测论述的历史学家田余庆,最后结论是:正当李信和蒙武所统领的秦军在郢陈的南部和东南部大败楚军,准备乘胜进攻楚国的首都寿春,一举攻灭楚国时,身在郢陈的昌平君起兵反秦,攻占郢陈,切断李信军的后路,使攻楚的秦军陷于前后受敌的苦境。于是,李信军不得不停止攻楚,回师进攻郢陈,结果被楚军前后夹击,大败而归。
张嘉师则是知道得更清楚。
与其李信是被楚军击败,还不如李信的这一次征伐,只不过是对昌平君以及昌君的一次平叛作战。
完全就不是历史学家所推测的那样,这本身就是征伐楚国的战争。
因为这一点可以从李信的进军路线就能够看到,那就是李信本身就是在攻击昌君兄弟的叛乱部队。
一开始南攻平舆,并不是指楚国当其时还控制着这个地方,而是这个地方事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定秦曲】最新更新章节〖第七十五章 灭齐 4〗地址https://m.888gp.org/24_24776/134.html